我国相术的起源
古人把“命”与天上的星象相关,而演绎成“卜易星相”之术,是为术数。“术数”的产生应在原始社会,用以卜知天命、预测人生、推算吉凶变化。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及之后的“河图”、“洛书”,都是古人观测天象的记录符号,“甲骨”文更遗存了大量古人的术数活动。之后,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算数、天文,医学等,从术数中分离出去,术数主要指占卜、风水、算命、相面及形形色色的杂术、杂占等。
我国相术起于何时,已难稽考。一般认为古代医相同源,源于术数。古人关于相学的记载始于春秋时期,《论语》、《孟子》、《尚书》、《易经》及《左传》皆有相学之述载。《论语》讲了观察人的行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言瘦(瘦,音秋,隐藏、掩盖之意)哉?人言瘦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他所为,观察他的动机和表现,他的本性就不可能掩盖了。《孟子》既讲了“观相”,也讲了“察德”。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言瘦哉。”在这里,孟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思,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来。《易经》系辞则说明了言语随情意而变化:“将叛者其辞慙,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荀子著《非相篇》,认为人的贤愚与人的长短大小,形相美恶无关,而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言辞谈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逐渐认识到观察一个人,须从容貌、眼睛到行为举止,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左传》、《史记》就有了相人实例的详细记载。从孔子“焉瘦之辞”,孟子“眸子之论”,《易经》察人言谈,到《左传》直接观察面相,相学逐步发展。可以认为,春秋、战国是我国相学孕育和初步形成时期。
汉至唐宋,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哲学家王充和王符,都在其著作《论衡》和《潜夫论》中,特辟专章讨论相学。由淮南王门客编写的《淮南子》一书,较全面地阐述了相学。汉末曹魏时人刘劭著《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相学专著。相术名家记于史册的不少,姑布子卿、唐举、许负、司马季主、管辂、郭璞、朱建平、袁天罡等名家相继问世,相术著作也广为流传。班固编《汉书?艺文志》中载术数类书籍甚多,仅《相人》就有二十四卷。唐以后,相学发展,影响日盛,从李白、苏轼等人的诗作中不难寻觅踪迹。《资治通鉴》及程朱理学都有相学之论述,《宋史?艺文志》载有相书七卷,许负相诀三卷,形神心鉴图一卷,姑布子卿一卷,及李靖、李淳风等人著述。
同时,著作伪托之风盛行,如唐、宋间人,托老君题于太白山鸿灵溪月波洞之《月波洞中记》,及托名五代后周王朴撰写的《太清神鉴》等相学著作,二书收入《四库全书》。再如希夷《人伦风鉴》,达摩相法,显系伪托。而至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麻衣相法》。相传系五代时人陈抟所著。据云:时有隐士号麻衣者,精相术,隐修于华山石室,陈抟往师事之。麻衣以火筋书字于炉灰中传授之,陈抟尽其学,传之后世,称《麻衣相法》。麻衣何许人氏,今不可知,或古之善相者,隐其名。陈抟实有其人,其书亦或为后世人所伪托。其它如伪托鬼谷子、吕纯阳、达摩、唐举、李靖等人之名,相有秘传,论各不同,借此标榜,以售其术,遂有七十三家相法之说。
唐贞元年间,西域康居国术士李弻乾(乃汉化之名)传来印度星命书,有《韦斯经》传世,时称“波罗门之术也”。据《通考》载:“以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及罗喉、计都、紫气、月孛十一曜,演十二宫度数,以推人贵贱寿夭休咎,不知所自起,或云天竺学也。”这种推测,未作考证,而罗喉、计都乃印度古神话中魔鬼之名,我国相术将双眉分别称作罗喉、计都,由此推论,我国相术当受印度星相术之影响。
明代有刘基、袁珙等相术名家,皆有著述传世。《明史》载,袁珙生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卒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元时已有名,相燕王朱棣“年四十,当登大宝”,后果如其言,赠太常少卿。珙为人孝友端厚,绕舍种柳,自号“柳庄居士”,著有《柳庄集》。其子忠彻,幼传父术,供职朝庭,为尚宝寺丞,进少卿。《柳庄相法》已失传,今传《柳庄神相》,显非原作,系后人之辑录本。《柳庄神相》与《麻衣相法》齐名,是《江湖派》相家的主要范本。
明清以降,相学著述多具汇编、整理特色。《清史?艺文志》收入《月波洞中记》、《太清神鉴》、《鬼谷子命书》等相书十余卷。清?曾国藩著《冰鉴》一书(或谓非曾所著,存疑),堪称相学之佳作,识人之宝典。进入近代,我国相术研习者,自乐其中,不肯轻言相人;卖卜者多为生计,仓促应对,或游走于通衢之侧、旅游景点,或坊间挂牌行业,或冠以“师”号,预测大事。难免良莠不齐,相术在蹒跚前行。
上一篇:关于面相学图解—眉毛篇
下一篇:面相学习需要持久性的原因
- 第132期相学实体面授班合影2022-01-17
- 新一期相学面授班开班通知!2021-10-16
- 面相学习需要持久性的原因2021-06-02
- 面相学的特点是什么2021-04-06
- 面相学习需要持久性的原因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