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在松—文化自信与易经阴阳学说(公益论坛讲座稿)
世界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总和。文化常以国家、民族、种族为划分、使得人们能够较为清晰的区别不同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的一颗明珠、而《易经》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典中的宝典。《易经》是探索浩瀚宇宙奥秘的金钥匙,天有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繁星朵朵,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会惊艳的发现一切竟然是规律在平衡着一切,天上有九星(贪、巨、禄、文、廉、武、破、左辅、右弼);地上有九宫,所谓九宫并非九个宫殿,而是九宫格八卦(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是用来分析事物、定位的模块,是完成作业时使用的公式表格,也叫九宫八卦盘。我这样讲更易懂一些,其范畴包罗万象,可是我们知道的再多,仍然还是“冰山一角”,因此,称之为“宝典”。文化自信与易经阴阳学说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根在哪里呀?大家想过没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的作品,也就是故事!欧美的文化大部分体现的是童话故事,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是神话故事。欧美有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等,中华民族有哪吒闹海、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许许多多系列故事。中国的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样式,它是人类幼年时期通过想象对天地宇宙的观察,对自然万物和生命根源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智慧。上古的《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神话故事,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事典籍,独一无二。
世界四大经书分别是《心经》《圣经》《易经》和《吠陀经》。《易经》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易经阴阳学说是一种系统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从未脱离过《易经》它对整个社会起着引领、指导的建设性作用。
易经阴阳学说
《阴阳》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最基本的概括,是最朴实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的原始意义是指太阳的向背,把向着太阳的一面叫《阳》,背着太阳的一面叫《阴》,后来隋着哲学思想的逐步成熟,才形成抽象的阴阳学说。《类经》中说:“阴阳者,一分为二者。”
《黄帝内经》又说:“阳者,天之气也,主外;阴者,地之气也,主内。”指的是对立双方的,例如男女可为阴阳,男具阳刚之气,属阳;女具阴柔之气,主阴。从本质上讲他们是对立的。但独阳不生,纯阴不长,没有属阳的男人,也就没有属阴的女人,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那么,以什么来确定阴阳的范围?这个范围也就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且双方具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才能称为阴阳,从这一规范出发,我们规定阴阳的标准是:具有积极、刚健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属阳,具有消极退守、柔弱、下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属阴,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阴阳特性列表如下: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亮度 状态 情绪
阳 上外 昼 春夏 燥热 明亮 上升动 兴奋
阴 下内 夜 秋冬 湿寒 晦暗 下降静 抑(意)制
阴阳这个概念,除了有他们自己的属性外,还具有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四种内容。
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如我们日常所见的天地、男女、昼夜、寒热、雌雄、动静、上下、左右、刚柔、迟速等都属于阴阳对立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彼此不可分割。《周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由此可见阴阳普遍存在自然界当中,其作用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不仅相互对立、矛盾,而且相互依存,彼此为用,双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种彼此的关系被称为“阴阳互根”。
我们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可知,没有天,也就无所谓地;没有上,也就没有与之比较的下;没有昼,夜也不能存在。《黄帝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如果失去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即阴阳互根),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即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指的是阴阳互根,阴阳对立,并不是处在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处在于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即“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阴阳之间的这种彼此消长的运动变化,称为“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持事物不断的发展变化,例如:从冬天到夏天,寒气渐减,温热日增,即是“阴消阳长”的变化过程,从夏至冬,温热之气渐消,寒湿之气日增,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气候变化固然如此,人体生理也不例外,当人们从事某种运动或劳动时,增长了能量(即阳气)的为生,必然导致营养物质(阴气)的消耗,这就是阴消阳长的变化过程。当人们摄取某种营养物(阴气),也必定会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气),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总之,整个宇宙之中万事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能转化为阳,阳可能转化为阴,这种事物的转化,由阴阳消长的量变,到阴阳转化的质变。《黄帝内经》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就是阴阳转化。
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不停地运行变化,就具体反映了阴阳转化。寒冷的冬天结束,逐步进入了炎热的夏季,便是阴转化为阳,反之即阳转化为阴。
人体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也充分体现了阴阳转化过程,营养物质属阴转化成功能运动属阳,功能运动属阳又转化为营养物质属阴。
上述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我们在学习预测和实际操作时,不能片面机械地看待阴阳要素,而要在生活中随机领会,因为知识也来源于生活。
阴阳学来源于哪里
《太极图》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和《太极图》。《淮南子·天文训》将阴阳原理对应日月星辰,认为阳气凝聚则生火,火之精者为日;阴气凝结为水,而水的精者就是月;所以又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至于星则是从日月溢出的气的结合物,它们由于禀受的阳精、阴精的分量不同而各异。以后,五行又配上五音、五色甚至五德,这就从天文发展到人事了。
这种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天文学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周易》所说的“现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这是巫术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它的整合性类比思维方式与气功、特异功能完全一致,但与以后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却完全不同。
另外,就《太极图》本身来看,阴阳两仪记录着地球由于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之象和四时之序。此外,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自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为23度26分21秒。而从《太极图》上看,阴阳两仪的S形螺旋体夹角,也正巧在23度左右。所以有人认为,太极的具体模式就是地球。
在上古交通闭塞、工具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怎么就已达到把地球作为一个模式来画图形的程度呢。这还得回到伏羲上来。《古今图书集成》上的一段记载说,“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阿,……伏羲则之,以画告八卦。”参考前述关于龙的假说,那么“龙马”也可能就是飞碟的象征表述。也就是说,一个与外星文明有联系的“伟大的羲”,凭借着“龙马”提供的数字密码和模型,才画出了八卦和《太极图》。
更有趣的是,在后世所传的一些修炼图谱中,《太极图》被转换成天文图,并将北斗七星安放在中心。从这一图谱看,我们这个世界以北斗星为天心。北斗星每年十二个月指遍四方二十八宿,历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所以,一些修炼气功的人,在采气时都必须遵照这一图示,面对北斗星所指的方向。这是否从一种灵感信息上暗示着《太极图》的真正来源呢。
由于我国大的地理地形走势,证明了古人顺应地利的大智慧。
一、中华大地是一个风水单元
神州中华的风水很好,很理想,西北高而东南低,坐北向南,前有南海,北有昆仑山、秦岭。正好坐满朝空,你看,风水多好!
在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天下衙门朝南开”;帝王上朝,面南而坐;北京的故宫、天安门都是坐北向南。为什么要这样?都是以中华大地的地理风水形势为依据的。就是要背靠坐山,面向明堂。背靠昆仑,面向南海。作为一个大的风水单元,中国这种风水大势,谁也改变不了,所以代表全中国的政权机构的建筑坐向,就只能是坐北向南。
搞学易的人都清楚,易图的方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正好和地图相反。为什么老祖先这样规定?就是根据中国的大风水,根据面南而坐的具体方位。我发现现在出版的有些易学书籍,自作聪明,画易图时把传统的易图,改变成和一般地图一样的方位,这是无知。你不搞易不说,既搞易,就不能违背易。不能跟着西方的习惯走?不但我们画易图上南下北,外国人要学易,也得这么来!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老是没有自信,要在洋人面前变成软骨头,把本来正确的东西跟着西方搞成错误的东西。
老子讲,“道法自然”,中国的山河形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这是一种自然地理状态,是一种大自然。《列子》、《淮南子》等古书中记载的神话说,共工与颛顼(专须)争帝位,一时性起,拿头去碰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所以中国的地形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自远古以来中国大地就是西北高而东南低,百川水潦流向东南。
大家不要轻视神话,神话不是人随心所欲编造的科幻小说,每个国家的神话,是这个国家民族最古老的原始记忆,沉积着这一国家民族文化心理最原初、最深刻的信息。这个国家最根性的文化,包括哲学、思维、观念、民族性格、集体无意识,都扎根在神话之中,这个国家民族千年万代就顺着自己神话的精神朝前走,中国太古神话都是上古先民对宇宙的高智慧的灵性认知,是依凭当时禀有的先天功能的深刻感悟。西北高而东南低,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这是太古神话就揭示了的中国大地地理的常性;是中国地理的“大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又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种地理山川形势的自然和常性,就象人的四肢、五官,体内的心、肝、脾、肺的布置,是造物的精巧安排,要破坏这种常理格局,破坏这种“大自然”,破坏这种“常”,就是“妄作”,就“凶”!
我们总书记在2005年8月在浙江任省委书记考察安吉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就是诠释道法自然、浅出易懂的白话文。
二、大风水的心量和眼量
考定和处理大风水不能眼光狭窄和近视,不能从小处着眼,小处着眼,往往会一叶障目,必须放开心量和眼量,像佛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竖穷三界,横遍十方”。杨公风水就有这种气度。杨公在《撼龙经》中说:“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脊背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无)。。。。。。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曲屈为膀胱。分肢劈脉纵横去,血气钩连逢水住。”这种从大处着眼,把自然山河视为活的生命体的气象,才是江河风水的真谛。
这种大风水观,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所决定的。受“道”的统领,中国人观察事物的思维是直观、全体和感性的。譬如人体局部有病,中医不是只看到病灶上,而是从整个人看,是实症还是虚症,是阴虚还是阳虚;还要看病人所处的环境,南方,北方?冬季,夏季?跟五运六气是什么关系?环境五行对人体经脉五行起了怎样的作用?环境季候阴阳对人体阴阳有什么影响?等等等等。搞大风水更是如此,不能只看一条江一条河,而要全盘考虑中国山河大地的总体形势。
三、搞大风水的基本要点
搞大风水最要紧的是不能破坏“大自然”的基本形貌和理路。在中华大地上,哪里立一座山,哪里流一条河,山脉怎样走,江河怎样流,都体现着造物的合理安排。所以只能顺着大山河的理路和气脉行事,而不是和大自然的走向气脉对着干,否则就是“妄作”,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风水有形有气,形可见而气不可见,但对气是不能忽视的。说风水的气,一般人不好理解,可让他们想一想中医说的气。“气”这一概念在中医中非常重要。但这个气并不是口鼻呼吸的气。西医没有气这一概念,觉得是胡说八道,而对中国来说,则是常识。有形可见的“血”虚了要补,无形看不见的“气”虚了同样要补。在风水中,“形”与“气”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有时会出大问题。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看的到的风水格局;小到一个屯、一个村镇、一个县城大到紫禁城,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以西北山(乾)东南水(巽)为指导思想,就是来源于阴阳风水中天阴阳中的规律,也是我们今天应当遵守的规律。
就拿北京而言,乾位山,巽龙水:它的坐山朝向也是严格遵循这一规律法则,北京奥运村的水立方和鸟巢在设计建造中也遵循了阴阳学中不成文的法则。继承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是每个学易人应尽的责任。
这就是运用文化自信勾勒出的现实生活中的美丽画卷,2020年武汉快速建成的两所医院,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就是文化自信具体的展现,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典范。
文化自信挖掘、整理、应用、传播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做贡献。
限于水平,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