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虽然在不同时期,中华文化拥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但在其流变之中仍有稳定的追求和独特的性格,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以民为本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人生成就莫过于通过修齐治平的生命实践,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圣王必须视民如伤,关切家庭乃至天下的利益。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尤为重视民生、民德、民教。《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任务,并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赋予古代民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多次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典故,强调“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上任伊始,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取得前无古人、举世罕见的巨大成就。
天人合一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人的行为需要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蕴含天人合一智慧的中华文化,与主张主客二分的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西方文化总体上秉持对象化的思维方式,通过划定主体、客体的方式参与世界。这种对象化思维方式主导了西方哲学对超越知识的追求,为科技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但与此同时,也为生态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与此相反,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在这里,自然不是作为客体而存在。无论是孟子的“仁民爱物”,还是张载的“民胞物与”,都将人类与万物看成宇宙中的成员,人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而是与万物紧密相连、平等互利的生命体。
习总书记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的6个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污染防治取得突出成效,走出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然不再仅仅作为工具存在,而是通过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实践。
革故鼎新
西方文化以认知为导向,通过概念演绎和思辨推导建构其文化。中国文化则从生命出发,并在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正如中国文化的原始典籍《周易》所揭橥的那样,“生生之谓易”。习总书记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吐故纳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自我革新,不断产生强大的文化动能。
习总书记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程。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习总书记指出,“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革故鼎新中,我们党从容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实践、新伟业。
开放包容
《礼记·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家功夫讲求“虚其心,实其腹”,即唯有时刻保持虚心的状态才能去除成见,不断进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来,生命实践从来不是独白的意识活动,而是相互砥砺、相互成全的伦理实践。既然如此,人就不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单子化”的个人,而是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伦理主体;生命实践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尽己之谓忠”,更为重要的是“推己之谓恕”,在于将对方视为与自己一样的拥有丰厚生命实践基础的主体,而非只能被动接受的客体。于是,平等对话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强调勿我、勿意、勿固、勿必,即不能将自己主观的意图和价值作为僵死不变的绝对真理强加给对方。这种视人如己、强调对话的文化性格使中华文化成为真正开放包容的文化。
历史上,从开辟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从来都是和平的使者、文化的传播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政治上,中国提倡平等互利的外交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主张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经济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克服零和思维,实现多方共赢;文化上,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这些以开放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中国主张和方案,是中国文化内在的对话伦理在新时代的彰显。
以民为本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人生成就莫过于通过修齐治平的生命实践,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圣王必须视民如伤,关切家庭乃至天下的利益。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尤为重视民生、民德、民教。《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任务,并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赋予古代民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多次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典故,强调“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上任伊始,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取得前无古人、举世罕见的巨大成就。
天人合一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人的行为需要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蕴含天人合一智慧的中华文化,与主张主客二分的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西方文化总体上秉持对象化的思维方式,通过划定主体、客体的方式参与世界。这种对象化思维方式主导了西方哲学对超越知识的追求,为科技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但与此同时,也为生态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与此相反,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在这里,自然不是作为客体而存在。无论是孟子的“仁民爱物”,还是张载的“民胞物与”,都将人类与万物看成宇宙中的成员,人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而是与万物紧密相连、平等互利的生命体。
习总书记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的6个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污染防治取得突出成效,走出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然不再仅仅作为工具存在,而是通过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实践。
革故鼎新
西方文化以认知为导向,通过概念演绎和思辨推导建构其文化。中国文化则从生命出发,并在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正如中国文化的原始典籍《周易》所揭橥的那样,“生生之谓易”。习总书记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吐故纳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自我革新,不断产生强大的文化动能。
习总书记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程。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习总书记指出,“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革故鼎新中,我们党从容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实践、新伟业。
开放包容
《礼记·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家功夫讲求“虚其心,实其腹”,即唯有时刻保持虚心的状态才能去除成见,不断进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来,生命实践从来不是独白的意识活动,而是相互砥砺、相互成全的伦理实践。既然如此,人就不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单子化”的个人,而是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伦理主体;生命实践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尽己之谓忠”,更为重要的是“推己之谓恕”,在于将对方视为与自己一样的拥有丰厚生命实践基础的主体,而非只能被动接受的客体。于是,平等对话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强调勿我、勿意、勿固、勿必,即不能将自己主观的意图和价值作为僵死不变的绝对真理强加给对方。这种视人如己、强调对话的文化性格使中华文化成为真正开放包容的文化。
历史上,从开辟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中国从来都是和平的使者、文化的传播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政治上,中国提倡平等互利的外交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主张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经济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克服零和思维,实现多方共赢;文化上,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这些以开放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中国主张和方案,是中国文化内在的对话伦理在新时代的彰显。
TA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上一篇:《周易》全文!
下一篇:【讣告】沉痛悼念易学泰斗廖墨香先生
相关文章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2019-01-1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经风水文化的保护2017-12-18
-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发展有路径2017-02-08
- 8家孔庙单位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016-10-24
- 新版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超30%2016-05-24
最新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