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关于源于《易经》乾卦成语之初探(二)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广州会员:王建平
上篇分析探讨了源自乾坤两卦的部分成语,本篇继续就源于乾卦的成语进行论述。
一、潜龙勿用
潜龙勿用——《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现多指真正的人才被埋没,不能被重用。而《周易》所要表达的意思远不在于此。
《乾·文言》:“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也,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拨,潜龙也。”遯,读dun音,通“遁”。这段话的意思是,潜隐的龙才能无法施展,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龙是有德才的君子隐藏起来。不为世风所动,不为名利所累,避世而没有苦闷,不因为言行得不到世人欣赏而烦恼。开心的事就去做,忧虑的事就回避,其高尚的品德是坚定不拔的。
“潜龙勿用”的一个“潜”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做人的智慧。人们不禁要问:已经是一条龙了,为何还要潜隐?要潜到什么时候呢?潜隐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小龙须潜,蓄能聚力。龙之初它的能量尚未达到一定的强度,需要潜躲起来补充能量。也就是说,即使一条龙也不能违背天意,该潜则潜,该隐则隐。当然,这种“潜”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在处世过程中保持平常的心态,不要去追功逐利,不要锋芒毕露,也不要由于没有人赞赏,而闷闷不乐。碰到高兴的事就开心去做,遇到违心的事就坚决不做。这个“潜”的过程,就是磨练的过程,是从一条小龙成长为大龙、强龙的过程。
陈完,是春秋时陈国公族陈厉之子,字敬仲,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陈完生下来不久,有一个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请周太史为儿子占一卦。周太史清心通神后用蓍草进行演算,占得《观》卦,并演变为《否》卦。《周易》说这一卦的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深通易理的太史进行了阐述:认为这个孩子具有光大一个国家的运气,不过不在陈国本国,而有利于在异国他乡发展。陈完成年时,陈国的大夫懿氏想把女儿嫁给他,也进行了占卜,说他将在姜姓之国发展壮大,到第五代开始昌盛,地位及于正卿,到第八代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了。陈公子完由于国内的动乱,真的投奔到姜姓的齐国。陈公子经多年潜心学习,积蓄能量,声望不断提高,也真的在第五代时有实力来拉拢民心,控制齐国国政,结果在第八代时演出了一幕“田氏代齐”的历史剧。古代“田”与“陈”音义略同,公子完死后谥号为敬仲,他的后代改姓田。陈和田在古音里面都读dien,跟殿这个音类似。现在的闽南语里面仍然保留了dien的古音,陈和田同音。陈完跑到齐国后改姓为同音的田,田氏收买人心,几代以后夺取了齐国的政权,田姓发扬光大。齐国被灭以后,很多田姓又改回了陈姓,现在的陈姓许多也是齐国田氏的后裔。
其次,久潜不露,深潜不怨。要做合格的潜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主观上要有久潜、深潜的准备,心要真正静下来,俯下身子,潜心修养;其次,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能老想着世界那么大,早点去看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磨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的这段话说得很优美,很精彩,也很严厉。他的意思很明显,只有饱尝艰难困苦,受尽从筋骨到心志的折磨,才能成就事业,达到目标。
第三,潜而有备,伺机飞天。潜龙,不是为潜而潜,而是为了变成一条飞龙。潜龙不是残龙、废龙,更不是死龙,而是将降大任于身的强龙。因此,除了有一颗平常心之外,更要主动而为,有所作为。一是在“潜”中思考,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规划好自己发展的方向,分析研判将要面对的复杂局面,制定出客观、科学的对策。二是在“潜”中学习,潜而不学,那是白潜。潜,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将要成为飞龙的综合能力。三是在?“潜”中行动。这种提法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潜”,为何还要“动”?这种“动”可以叫做潜行,是在水下甚至是深水中的游动。《文言》也强调潜龙可以适当的“行之”、“违之”,这是为了成为飞龙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通过各种能量的聚集,总有一天将会发生爆发,那一刻就是飞龙在天的壮丽景象。
潜龙,在默默无闻中进德修业,在默默静守中待天时之变,待飞龙在天。
孔子晚年的时候很喜欢读《易经》,他曾经对“潜龙勿用”一句很有感触,他觉得潜龙就是指那些像龙一样隐匿在世间的有德有才的人。
“潜龙勿用”也揭示了万物发展的一个规律: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万物总是循序渐进的。人的价值与位置也是如此,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表现都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应当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认清形势,像“潜伏”的龙那样,在低洼的田间既然不能发挥任何作用时,就不要逞能,而是在默默无闻中进德修业,在静守中待天时之变,待从深渊中跃出,而一飞冲天。
很久以前有一个“舜为潜龙耕历山”的故事。在尧治理天下的时候,相传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孝慈礼敬,天下一生太平景象。
但在历山这个地方,却住着一对出了名的坏夫妻。他们的本名叫什么,人们都忘记了,只记得大家给他们起的别名:男的叫顽,女的叫嚣。就是顽固、顽劣、蛮横不讲道理的意思。
这对夫妻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名舜,小儿子名象。小儿子自小有种象种,和他老爸老妈一个样,还狂妄无知,骄傲得很。顽嚣把他当宝贝一样,溺爱之极。大儿子却跟他的父母一点儿也不像,自小为人忠厚诚实,受到邻里的交口称赞,但顽嚣却处处给他白眼,不好的给舜吃,烂的给舜穿,还让舜住在不避风雨的破烂小屋中,但舜一点也不怨恨他的父母。
当舜还是年少的时候,顽、嚣就将舜叫到前面,恶狠狠的说:“你该下地耕种啦。”舜每次都孝顺地答应。
舜在耕地时,常常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心而发愁,经常责问自己有哪里没有做好,有时候竟仰天大哭起来。
乡里人都说,舜是不堪父母的虐待才痛哭的。舜却说,我不是为我的劳作而哭的,我哭的是怎么就不能让父母为我高兴起来。
听了舜的话,人人都夸奖他,说他是个天下少见的大孝子。
后来,舜成为一代君王,尧舜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向往天下太平繁荣的象征。
?
二、夕惕若厉
夕惕若厉——《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原意为君子终日自强不息,每天晚上对自己进行深刻反省,保持警惕的心,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后多形容每时每刻都十分警惕。
乾卦为《周易》的首卦,六个阳爻,阳刚之气充满整卦,喻意六条龙平地而起,直上云霄。这样几乎十分完美的一个卦,又是首卦,却在第三爻就提出了“夕惕若厉”的警示,颇为耐人寻味,不得不认真去思考和对待。
1.“夕惕若厉”的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颇深。“夕惕若厉”的意识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它在中国人的头脑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于后来在许多成语和日常用语中都体现出这种印记。比如:“防范于未然”、“有备无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夜路走多了,必然要碰到鬼”等等。
而对忧患意识重要性的描写,莫过于“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于等到危险加剧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明显的危险反映敏感,对潜在的逐渐加剧的危险反应迟钝。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夕惕若厉”对于成功者来说是永恒的法宝。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打江山时,不敢懈怠,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失败就意味着灭亡,只能战胜一切对手去赢得胜利。而夺取天下后,环境突然改变了,一切都松弛下来了,很容易进入到“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因此,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国内一家知名的家电大型企业,市值突破3000亿元,居深市第一,有人问该企业董事长有何经验值得总结。他说:“易经里有句话叫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就是你每天要保持谦虚谨慎,要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就不会有麻烦和灾难。但只要能把创业的精神、企业家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也相信我们是没有天花板的。实实在在地讲,企业家精神就是要不断去颠覆自己和否定自己,尤其是大企业。比如从我开始,每年每月每个星期每一天,我在大会上讲的都是危机感和危机意识。”这种企业从上到下都保持“夕惕若厉”的状态,就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广。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啊!
3.“夕惕若厉”不是终日无所事事。“终日乾乾”和“夕惕若厉”两者缺一不可。只懂得危险或破缺,不努力勤奋去改变,或消极被动地去应对,不敢去做任何事情,终日疑神疑鬼,只会是平添烦恼,结果是一无所得、一事无成,灾祸还会提前到来。
“夕惕若厉”不仅仅是提醒有危险,更是要用“终日乾乾”来化解,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一刻也不松懈。《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在这个阶段孔子说,君子为增进德性而修治学业。忠诚信实所以增进德性。修饰言辞以树立诚意,所以成就学业。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努力争取,可与他讨论几微之事。知道终结而善于终止,可与他保存事物发展适宜状态。所以居上位而不骄傲,在下位而不忧愁。所以勤奋进取因其时而戒惧,虽有危厉而无咎。
??4.“夕惕若历”是变强龙的良药。乾卦初九为潜龙,九二为现龙,九三为惕龙。从爻的发展看,龙刚出现地平线上,几乎还未做任何事情,却紧接着提醒要小心一点。有的人可能认为都已经成龙了,列“九三”了,还要小心翼翼,未免有点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然而先圣却不这么认为,好不容易前进列到“九三”,要是松懈下来,忘乎所以,那就前功尽弃了。为了充分突出警告效果,索性把“九三”安一个“惕龙”的称呼,名字不太好听,但确能让你难以忘记。九四为跃龙,九五为飞龙,也就是在快成为跃龙、飞龙之前,及时来一点警示。因为九三之爻意味着处于既可大有作为而又极为险恶的环境之中,如果不引起重视,看不到凶险,根本无法上列到“九四”、“九五”的高度,不可能成为强龙、飞龙。
对于君王来说,要做到“夕惕若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善意的提醒,要君王小心谨慎、提高警惕,招来的可能是灾祸。
清朝名将年羹,尧在雍正初年政局不稳之时,历尽艰难,平定青海叛乱,为雍正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年羹不知收敛,功高震主,结党营私,引起朝野不满,更引起雍正皇帝戒心。雍正三年(1925年)二月,明合壁,五星联珠。年羹尧在贺疏中有“文惕朝乾”一语。雍正帝大怒,斥责年羹尧有意颠倒。雍正帝在这里纯属找茬,鸡蛋里挑骨头,就是释放一个信号,年羹尧失宠了。在这种情况下,朝野群起而攻之。年羹尧被罗列到九十二条大罪,处以极刑。
?
三、飞龙在天
飞龙在天——《周易·乾》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卦六爻皆以龙为象,一共六条龙,描述了龙在六个不同阶段所体现的六种状态。九五的爻象是“飞龙在天”,象征着这条龙经历了最初“潜”、其次“见”、再次“惕”、第四“跃”的四阶段,最终成为飞龙。
飞龙,是到了最盛的一种状态,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万物景仰,自由翱翔。
1.成为飞龙的三个条件
第一,需要历经长期磨炼。从潜龙到飞龙可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几个磨炼的阶段一个都不能少。从潜龙开始成龙的历程,身居下位,时机未到,不可强行出头露面,不论多么清贫,不管多么苦闷,都要耐心地隐藏起来,潜心修炼。这个过程是异常艰苦的,非常人所能承受,只有具备了龙的品格,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动摇。到“见龙”的阶段,虽然不用再潜隐,仍需谨慎做人做事,防范冷枪暗箭。在“惕”的阶段,每天都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保持高度的警惕,一刻也不能松懈。在“跃”的阶段,即便可以跃起,可还是“跃在渊”会更保险。几个阶段能坚持下来,就成为一条飞龙,如无这般毅力,那只能是一条虫。
第二,需要具备最高才德。潜隐是成为飞龙的重要基础,但不是为了潜隐而潜隐。潜隐的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是积蓄才德的过程。潜在下面,不是整天无所事事,而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养精蓄锐,提升自己的才德。这种才德是要有成为龙的内涵,对他的要求比普通百姓更高,因为要成为自强不息的飞龙,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敦厚的道德,卓越的领导能力。
第三,需要有能人辅佐。“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已经到了“九五之尊”,德高权重,可呼风唤雨,还要见“大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是飞龙,它的能量也是有限的,要治理好国家,要使天下安居乐业,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的道理在成为飞龙之前兴许能明白,但到了“飞龙在天”的状态,要保持原来的心态,保持头脑清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身旁人的聪明才智,这才是飞龙所具备的品德和智慧。
2.飞龙面临的三种考验
一是能否展示功德。在君王之位,是徒有其名,还是有真才实学,是昏君还是明君,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给百姓带来福祉。有功德百姓就拥护爱戴,同时也向天下表明,本人是一个开明的君主,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是一个值得你们信赖的君王。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昏君,民不聊生、亡国丧命。如果不能吸取历史的教训,就很有可能重蹈覆辙。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二是能否保持尊位。每一位君王几乎都在想两件事,如何长生不老,如何永葆皇位。愿望与现实有时差得太远,况且自然规律不可违。尽管如此,能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停留得更久一点,那是历代君王所毕生追求的目标。如何保持住尊位,对君王来说是能力的检验和智慧的考验,因为变为亢龙就是一步之遥。
三是能否坚持修炼。已经成为飞龙,还要不要修炼?如何修炼?作为君王,这是一个不得不去思考的大问题。有的人在“潜龙”、“见龙”、“惕龙”和“跃龙”阶段很注重修身养性、坚守正道,而一旦成为飞龙,便忘乎所以,以为天下归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是家破国亡、遗臭万年,历史上有许多此类故事,充分说明不修德,难以为继,不守正,无道可走。
3.飞龙追求的三种境界
一是自由翱翔。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从乾卦的卦象来看,到了一个最佳匹配的时段,内外环境都相当适合龙在天空翱翔。飞龙的天性就是要自由,所以在辽阔的天空,舒展身躯自由自在地腾飞,无拘无束地盘旋,是一件多么惬意之事。引申开来,就是君王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用自己的意志来治国理政,那是多么享受啊!
二是群龙无首。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后来此句演变成一个常用的成语,并且不知出于何故,“群龙无首”成了一个贬义词。原文的意思就是“吉”,用意相当明确,龙都具有刚健之德,诸龙在天上自由翱翔,非常团结,非常自觉,非常默契,不需要谁来为头去管束。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难道不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吗?
三是天下太平。成为飞龙的君王几乎都在追求天下太平,自己治理的国家平安无事,国富民强。要实现或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做到了国内稳、富、强,国外的威胁依然无法彻底控制和摆脱。只有做到国内外都稳定了,才可以说天下太平了。这种境界往往需要数代君王的努力,可谓任重道远。
?
四、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亢,指盛极之过。意为身居高位之人要力戒骄傲自满,否则可能失败,后悔莫及。
“亢龙有悔”,它一以贯之地强调了忧患意识。亢,为高傲、极度之意。现代人常以亢奋、亢进来形容某人的情绪化或冒进行为。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也是象征着国家的统治者——天子。《周易》反复强调物极必反,盈不可久也。即使是天子也不例外,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时刻要保持统治者的警惕性。
“亢龙”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盈不可久”。《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乾为“盈”,“盈”,满也。“盈不可久也”,它喻意盈满的事物将会发生转化而不可长久保持现状。即便是作为天子,在做事的时候,不能做得太满,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了。天子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对平民百姓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在谋划事情的过程中,在行动当中,都要适可而止。如果长期处于“盈”的状态,那将会走向反面,阳变阴,阴变阳,不可能长期保持在一个“满”的状态。
二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文言》:“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龙已在上九,在最高位。这样的一个位置,看似风光无限,权力无边,实则高处不胜寒。因为上九是阳爻上升到最高位,表示阳已达到了极盛的阶段,“亢龙”既孤单寂寞,又无依无靠,所以呈现出无位、无民的状态。当然,所谓的“无位、无民”仅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在提醒“亢龙”正处于一种非常孤立的状态,不能轻举妄动。
三是“穷之灾也”。《文言》:“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上九喻意已到了尽头,显穷尽之态,君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应变。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不可能的。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不但要知变,还要会变。要想法设法把“亢龙”变成“飞龙”,重新回到一个有利的位置,该退一步就得退,该舍一方就得舍,看似退实为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高宗李治居高位而低调做人做事,从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位不显山不露水好人皇帝的真实面目,也看出他的仁者之风和厚道之处。高宗有一个乳母叫做卢氏,曾经是滑州总管杜才干的妻子,杜才干在唐太宗时期因犯谋反罪被诛杀,因此这位卢夫人就被收于宫中充当李治的乳母,李治即位以后,感念卢氏对自己的哺育之恩,分封其为燕国夫人,为一品诰命,恩宠无比。卢氏依恃高宗宠信,数次三番想为自己那位短命的丈夫杜才干翻案,大意是说自己的丈夫受人蒙蔽,是被冤屈致死的,高宗李治虽然很感恩,但是始终没有松口,并且对卢氏说,这是先朝之事,我怎么敢擅自变更先朝父皇的决断,最终也没有为卢氏所请翻案。这件事足以说明,高宗宠信归宠信,但在大事面前还是不糊涂的,坚持原则而不被妇人蛊惑失去理智。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亡国丧命的“亢龙”,其中殷纣王最为典型。殷纣王自以为居九五之尊,便忘乎所以,天天在皇宫中淫乐狂欢,把皇宫闹得乌烟瘴气。而整个国家的老百姓过着昏天黑地的日子,民不聊生,谁斗胆进谏,一律严惩。周武王在全国百姓的支持下,率领大军一举攻下京城,殷纣王被烧死在大火中,纣王贵为天子,却不明“亢龙有悔”之义,穷极贪欲,最后身败名裂,正是亢龙有悔的最好写照。
“亢龙有悔”的“悔”,令人颇为玩味。乾卦六爻均为阳,它的每一爻都描述龙的不同状态,不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讲君王的变化与发展。乾卦上九是卦中的最后一爻,已经到了极点,到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关口,非一个“悔”字就能体现凶险,可又偏偏只用“悔”字来体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都知道,乾卦所描述的是龙,它所代表是君王,对君王的前途命运的描述是不能置于死地的。而“悔”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君王之爱,又不失时机地敲响警钟,仿佛在苦口婆心地告诫和劝说君王:“圣上,您要小心啊!” 因为“悔”所体现的是一种可控、可改、可救的状态,这种时候不能乱说乱动,绝对要低调做人做事,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有位、有民,有贤人辅助,才能有国家。
- 易学专家张其成:《易经》不是算命书2020-06-23
- 《易经》与《道德经》2019-10-25
- 《易经》与《周易》2019-09-26
- 重归正统!《易经》与预测学纳入中科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2019-09-17
- 丁晓北——感悟《易经》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