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0852-93472453
宣传册节气时刻表
欢迎加入中国易经研究学会

伪经典?《弟子规》入小学课程受质疑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17-02-08 15:19:28 点击: 【字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并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其中在小学阶段实验教材的一年级课程中加入备受争议的《弟子规》一项,引发巨大争议。
 
  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王立华的一篇旧文《我们为什么反对幼儿读<弟子规>》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作者建立在从事幼教专业18年的积淀以及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基础上,做出不主张幼儿读《弟子规》的论断。她认为,《弟子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伪经典”,其中的封建糟粕多于精华。这本书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文中指出,《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需要顺民,主题就是无条件的服从。
 
  作者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有六点:首先;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文言文的语言是幼儿难以接受的: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对抽象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枯燥抽象,其内容与现当代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第二;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弟子规》中多处内容体现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儿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反而容易扼杀儿童自由烂漫的天性,不适合当代社会。第三;从教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儿童是通过游戏、活动,通过动作、感知觉、形象来认识世界。现代学习观认为,儿童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对记忆和背诵的过度崇拜是中国旧式教育的一大陋习,这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第四;从《弟子规》核心价值观角度,它所宣扬的是成人本位、长者本位的价值观,不符合孩子、父母与师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现代价值观念,易导致儿童盲目服从。第五;《弟子规》阅读价值令人怀疑。用《弟子规》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启蒙,培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第六、以“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让幼小儿童读经——包括《弟子规》、《孟子》、《论语》等——属于典型的“超前教育”。成人把枯燥、艰涩、沉闷的文字强塞给幼儿,是把成人世界认为重要的东西强加给幼儿,如同给哺乳期的婴儿喂肥肉一样,只会败坏儿童的胃口、伤害儿童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消弱儿童对事物的天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抑制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最后,作者引用卢梭反对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重新推送了黄晓丹去年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讲稿——《<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作者黄晓丹在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后指出,《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弟子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作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弟子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从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人提到弟子规,2004年之后就飞速上涨,此后十年间,“三字经”的使用率膨胀了2.4倍,而“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它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检出率对应着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最近十年里,远远超出《三字经》和《论语》。
 
  《弟子规》的突然走红要追溯到台湾。九十年代,台湾迎来了解严后的教育自由化时代,1991年,儒家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因为政府减少提供儒家教育,民间就涌起力量弥补这一真空——有人开始在家自己教读经了,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为了“便利、普及、实效、实证”的目的,其多次修订读经的书目,到最后读得最多的就是《弟子规》。而同时台湾各种宗教团体也希望借着读经来扩大自己的声誉,这些宗教团体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的《弟子规》。十年前,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
 
  但《弟子规》在大陆的流行,更要归功于净空法师。2004年,净空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庐江汤池奠基,2006年开始对外招生。到2008年解散之间,总共耗资2亿。汤池实验号称仅仅读弟子规就可以使犯罪率降低、离婚率降低、外出打工的人回归乡土、婆媳不吵架以及夜不闭户。这个理想也吸引了大量寻求心灵寄托的现代人,在06-08年之间,大量的白领辞去工作从北上广奔赴汤池。
 
  综上,《弟子规》写出来是到鸦片战争后,流行起来更要到二十一世纪,足以佐证它并不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而真正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分为五类——“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在每类之中,都有十分丰富的文本可供使用。传统蒙学是非常丰富的,《弟子规》顶多属于其中“伦理类”文本里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以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把一千多字的《弟子规》读个五百遍一千遍的话,不要说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儿童,也远远不够培养一个合格的古代儿童。这样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个只会复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识、生活常识、不会讲故事,不懂得鉴赏诗歌,没有用处,没有趣味的人。所以,《弟子规》不能代表传统蒙学的全貌,要防止对传统儿童教育的窄化;同时,传统的极端化也会导致传统的死亡。
 

  最后,黄晓丹指出,相较于《论语》,学习《弟子规》这样的文本会给现代人带来强烈的心灵冲突。因为《论语》不是一个行为规范,而是一个建议。其中具备着多个声部,使得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建议。但是《弟子规》每句都是以强烈的训导口吻和死板规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哪怕不知道你是谁以及你的具体处境如何。这使得我们必须歪曲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凑这个文本,导致生命体验的虚假化。黄晓丹引用荣格心理学中对于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可能存在的圣贤之说的堕落化的解释,以指出《弟子规》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弊病:如果它只是教条,而不能与自己真实的体验结合的话,就会带来道德的虚伪化。这就是所有圣贤之学堕落的轨道。如果我们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只着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不着重内在的心性涵养,那它必然也是堕落的。


TAG: 国学 教育
易经培训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免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