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0852-93472453
宣传册节气时刻表
欢迎加入中国易经研究学会

辛巨文—《易经》浅谈

时间:2016-03-04 10:53:18 点击: 【字体:

内蒙古会员:辛巨文


一、《易经》简介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之为《周易》。其实“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之别,《易经》源于《周易》。《周易》据史书记载最晚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周易》二字,历来众说纷纭。我认为:周,就是周朝;易,就是变化的意思。


  《周易》之源,传统说法是:上古伏羲画卦,中古文王重卦,下古孔子作《易传》。后人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画卦,指伏羲发明八卦。《易传》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讲“上古圣人”。至于中古圣人,文王拘而演《周易》,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下古圣人,孔子老而喜《易》,韦编三绝,《史记》有载。


  《周易》最初卦辞和爻辞加到一块,总共5千字左右。后来据说孔子作了10篇文章,8.3千字,也有1.1万字之说(实际根本不是孔子一人所作),附在其后,这10篇文章合起来叫《易传》,《易传》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内涵。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之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之为《易经》。演变到今天,《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了。


  《经》主要是64卦384爻,并各有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卦辞是解说全卦的,也称彖辞,爻辞是解说每一爻的,都是周文王所作(爻辞也有说文王之子周公所作的)。


  《传》是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阐释和发挥共十篇,又称《十翼》。翼,鸟的翅膀,有辅助的意思。《周易》插上这《十翼》,就经天纬地、大有作为了。


  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彖上》、《彖下》以分析卦象结构为主,兼释卦名、卦义。《象上》、《象下》则通释卦辞和爻辞。《系辞上》、《系辞下》具有通论性质,兼说易理、易史。


  其它四篇:《文言》专讲乾、坤二卦;《说卦》讲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序卦》是讲六十四卦之序(纵向);《杂卦》则打乱这个次序,一对一对讲(横向)。


二、《易经》之乾坤二卦略解

  乾卦“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六: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乾卦的卦辞。《文言》传,将伦理道德的内容(仁义礼智)附会去解释,只能是一厢情愿。自古许多《易经》大家,多不以为然。我认为:元,初始、广大;亨,通达、顺利;利,利益、吉利;贞,占卜。卦辞大意为:广大亨通,吉利之占。这或许才符合乾卦的本意。


  乾卦爻辞,都是以“龙”作比写出来的。初爻潜龙,二爻见龙,三爻惕龙,四爻跃龙,五爻飞龙,六爻亢龙。最上一爻,群龙。初爻潜伏之龙,不能有所作为。二爻龙现于田野,有利于大才德者出头。三爻君子做事,朝夕警惕,有危无险(这一爻,据说爻辞丢了,是孔子所补)。四爻龙或跃起或在渊,没有灾难。五爻龙飞于天,利于大才德者出现施展抱负。六爻亢龙有悔,龙飞得过高而后悔。用九,群龙无首,吉祥。

  坤卦“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广大亨通,占问雌马得到吉兆。君子前往有所为,开始迷路,后来找到主人,吉利。得朋于西南方,失朋于东北方。占问定居,吉兆。) 


  坤卦爻辞:初六:履霜,坚冰至(踩到霜地上,就预知坚冰将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正直、方正、宏大,不习也没有不利的)。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内秀能贞守,或为君主做事,虽不成功,却有始有终)。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扎起口袋,谨言慎行,没有赞誉,也不致惹祸)。六五:黄裳,元吉(黄色衣服,大吉之兆)。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在野外交接,其血青黄)。用六:利永贞(持久贞静为利)。


  乾坤二卦:乾,代表上天、代表男人、代表天地人中一切阳性事物;坤,代表大地、代表女人、代表天地人中一切阴性事物。因此,对天道、人道、地道都包含的卦辞爻辞的解释,仅局限于人道一个方面就未免比较狭隘了。


  乾坤二卦是64卦最重要的两卦。因为《易》有太极,太极,就是天地未分时的浑然一体。物极必反,所以太极生两仪,一阳仪和一阴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个经卦。因为乾坤代表着天地,有天地才有万物,所以乾坤居64卦之首。(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显然受《易经》的影响)。


  从乾坤两卦的爻辞我们就发现:乾卦虽然全是阳爻,但用九的“群龙”暗示阳中有阴。坤卦全是阴爻,但上六在乾卦的龙跑到坤卦里来并“战于野”,显然昭示阴中有阳的道理。这就如同男人之中有女人的基因,女人之中有男人的基因一样。


  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可以在易经八卦里具体地感知。


  64卦有纵向排列和横向排列之分,横向排列: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别为一宫,共八宫;每一宫都有八个卦,正好64卦。在乾宫里,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这后七卦,都是乾卦阳极而阴逐渐变出来的。对立统一于乾(肯定),量变质变于姤、遁、否、观、剥、晋(否定),否定之否定于大有(肯定)。乾卦阳变阴的时候,是从初爻逐渐往上变,变出不同的卦,但上九爻不变,这就反映了事物尽管发生了质变以后,依然有旧事物的遗传基因。乾宫最后的大有卦有5个阳爻,偏偏有一个阴爻,这就揭示了否定之否定的肯定,不等于第一个肯定。所以,世界上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以上的道理比如:种子——植物——种子。后来的种子不等于最初的种子,有遗传也有变异。


  辩证法的范畴:诸如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都可以在乾坤两卦的卦爻辞中体会得出。64卦纵向排列:以乾卦开头,以未济卦结尾。乾卦有“群龙无首”,反映了天、地、人没有绝对的开头;未济,没有渡完,反映了天、地、人没有绝对的结尾。总是循环往复,生生不已。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天道、地道、人道,中国人有自己的哲学,哲学的源头就在《易经》。


三、《易传》的哲学思想


  《易传》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对《易经》的解说和发挥,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法。其中最主要的有这样几个范畴。


  阴与阳。阴阳,是《易传》里最主要的一个哲学范畴。《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就是阴仪和阳仪,而这两仪又是太极生出来的。从宋朝人的太极图,我们看到太极是圆的,里面有两条鱼,一阴鱼,一阳鱼。阳鱼阴眼,阴鱼阳眼。这就形象的告诉我们,宇宙里的一切都是圆的,大到星球,小到粒子。宇宙它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宇宙万象都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辩证统一,生生不息的。


  读懂了《易经》、读懂了“太极图”,对西方哲学“一元论”的非此即彼,二元论的彼此无干,还要上帝来帮忙,你就会有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西方被挣得你死我活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东方也许并不是一个问题。


  《易传》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这就是说《易经》包含着天道、人道、地道,所以用《易经》的阴阳变化就可以推断吉凶,确定大业。


  阴阳具体地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高山为阳河流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等等。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举不胜举,分不胜分。


  宇宙社会人生这些对立统一的事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屈信(伸)相感而利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都阐明了事物普遍联系以及自身矛盾运动决定的发展变化。


  三才。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认为卦为六画,其中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即天、地、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系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认为只有符合天道,才能顺天应人,教化百姓成就大业。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比如春种秋收。如果违反了天道,反过来就不行了。

既然人们要法天则地,那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首先要求人们要象天那样运行,具有一种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精神。其次要象大地那样厚德载物、宽以待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上),具仁慈宽厚之德,有包容万物之心。三是要有谦虚精神。《易传》主张人应具有谦虚的美德,指出“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彖》),要求“君子以虚受人”,用宽厚的胸怀去接受别人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易传》,把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是后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源头。


  易传的哲学范畴还有许多,比如:柔和刚、动和静、道和器等等。


四、《易经》的易学宗派

  《易经》的研习流派众多,但总的来说可归为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是指占卜、禨祥、图书、老庄、儒理、史事。六宗中,占卜、禨祥、图书三宗为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为义理派。义理派以哲学思想探究为主,象数派以占卜应用为主。义理派探究的重在“道”(理论),象数派探究的重在“术”(方法)。其实“易经八卦”原本是道术一体,道不离术,术不离道。道以御术,术以践道,相辅相成。象数义理,所谓的分开其实也分不开。


  《易》源自占筮,先秦易说,都是以象数为主,兼谈义理。自《易传》出,义理逐渐突出,因为《易传》本身就是哲学。自汉以来,易学有象数、义理之争。以至于义理派瞧不起象数派,象数派对义理派也不屑一顾。


  《易经》的发展是分为义理与象数两条途径。自汉代始,以注解《易经》为主要内容,较著名的有西汉之田河、费直,东汉的郑玄、荀爽,特别是三国魏之王弼,他一扫注《易》中的象数内容,象孔子注《易》之“十翼”那样去注释《周易》;以后有晋代的干宝、韩康伯,宋代的程颐、朱熹、杨万里,明代的来知德,清代的黄宗羲、胡渭等等,这一脉所发展的易学叫“义理易”即义理派。


      从象数发展的途径看,开始是逐字逐句地注释《易经》,称作“汉易”,后来逐渐偏于象数的研究。在此方面,有西汉的孟喜和京房。京房著有《京氏易传》三卷,把易学应用于政治、社会生活得失的占卜上。到三国的吴有虞的《虞氏易礼》等易作。至唐末有赤松子的《青囊经》、曾求己的《青囊序》、杨筠松的《青囊奥语》、《天玉经》、《撼龙经》等,已将易学从“说卦”发展到堪舆上去了。宋代有刘牧的《易数钩隐图》、邵雍的《皇极经世》和《梅花易数》,把宇宙的结构,用神秘的数字图式化,将易学发展成纯粹的象数之学。清代的惠栋有《续皇统清经解》,清代的张惠言、曹九锡、程玉良等都属于象数学派。这一脉所发展的易学称“象数易”即象数派。唐末宋初麻衣道者的《火珠林》、宋元时代的《天玄赋》、《通玄妙论》、《阐奥歌章》、《海底眼》、《卜筮元龟》、《周易尚占》、明朝刘伯温的《黄金策》、明末清初丁耀亢(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清代王洪绪的《卜筮正宗》等易学著作基本上代表了“六爻术”的发展脉络。


  我个人认为:《易》原本就是象、数、理、占,四为一体。不占就不见象、数、理,不占文王演易何用?什么是象数理呢?比如:我们见到月亮,这就是象;我们就知道它30天就会圆一次,这就是数;由此我们懂得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满招损,谦受益;女人的生理特征规律等等,这就是理。但它还不是卦象、卦数、卦理,只有占出所得之卦,我们才能依卦见象,依卦算数,依卦明理。所以,占,既是易的出发点,也是易的落脚点。不占《易经》永远是死的教条,有占《易经》才富有永恒的生命力。


  但今天的教授学者们认为占是迷信,只有研究易理才高雅、才是学术。他们的根据是荀子的一句话:“善易者不占”。那么,不善易者怎么办?《易传》里也分明的写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玩其占”,不就分明说玩味占卜的结果么?《易》来源于占,抛却“占”也就无所谓《易》了 ,但《易经》的功能又不仅仅是占卜。


  《易经》除了义理和象数之外,八卦的二进制与数学,六十四卦与生物学的遗传密码,八卦与中医学易医相通等等,易经八卦不仅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诸多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探索,我认为,象数派有着义理派无法比拟的广阔前景!

五、《易经》最主要社会价值和意义。


  《易经》被称为有辩证思维的“宇宙代数学”。其太极思维方法,天人统一理论,保合太和思想,是先哲留给后世的宝贵哲学遗产。


  《易经》思想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顺天应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民族独有的精神,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尽苦难,最终独领风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易经》“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主张建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易经》教导人们,立足神州,胸怀天下,努力促成“天下和平”、“万国咸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大同局面。


    《易经》的思想教益,尤在培育“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独立人格,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易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核心价值是启迪国人智慧,振奋民族精神,树立大同思想,培育独立人格。当然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远不止这些。深入学习和领悟,敢于担当与践行,继承传统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广大,再创辉煌,是当代国人的责任,也是当代国人的义务!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
TAG: 易经
易学服务报告书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免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