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0852-93472453
宣传册节气时刻表
欢迎加入中国易经研究学会

刘发宝—易学与佛学

时间:2014-08-18 15:34:00 点击: 【字体:

安徽会员:刘发宝


  佛教是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但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很难考定。相传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中国北方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另有传说:在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和中国秦始皇(公元前246-210)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18人来到中国咸阳传教。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他也将佛教传到了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佛教的哲理部份即佛学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易经》是世界文化宝塔上的明珠,是开启宇宙奥秘的钥匙,是“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是一部关于易学的经典著作。“易学”是从《易经》发展而来,经过历代易学者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形成的关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文关系规律的理论或学说。“易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奇、博大而精深的学问,古今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与易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伏羲氏始划八卦,黄帝定五行。黄帝时代为大约公元前30世纪,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易学的核心----阴阳八卦,却在黄帝时代之前很早很早就已经产生,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充实和提高。由于易学理论的复杂和深奥,其传播速度和范围相对较慢和较小。但它的神秘及其作用在我国古今却是老少皆知的。现今易学也已被广泛传向世界各地。


  佛学和易学在我国大部分时间是平行发展,但有时也产生交集。南朝梁国的梁武帝萧衍(464~549),是玄学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特点为揉合易佛,以虚无解释《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说佛教的教义。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义》、《周易系辞义疏》、《周易讲疏》等。他是第一个将佛学和易学结合到一起的人。又如唐朝高僧一行(683~727),大慧禅师。巨鹿(今属河北)人,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精通天文历法,并善於吸收汉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气说来解说历法。曾推《周易》大衍之数,改撰《开元大衍历经》。开元十五年(727年),制成唐朝最好、亦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学著作《卦议》及《大日经疏》、《大衍历》、《开元大衍历经》、《七政长历》、《心机算术》、《摄调伏藏》、《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星护摩法》等。唐朝佛学家李通玄(633~730),世称李长者,太原(今属山西)人。以《周易》解说佛教华严宗的教义。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华严论》,《决疑论》,《略释》,《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及诸偈赞等,并传於世。北宋哲学家张载(1020~1077),著名易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研究儒家及道、佛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其易学属义理学派,以阴阳二气变易法则作为易学的最高范畴,为气学派的代表。北宋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苏轼(1037~1101),即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学佛而究其哲理,认为治《易》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现代哲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熊十力(1884~1968 ),抗战期间讲学於四川复性书院。解放后,继续往北京大学从事学术研究。晚年由佛归儒,合佛归《易》。一生著作颇丰,有《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佛家名相通释》、《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 


  从以上情况看,易学和佛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和相互解释与印证的地方。实际上,自唐宋以来,许多高僧都十分精通易理,许多易学大家也潜心向佛。易、佛互通互用。双方的核心相同,都是“善”。善是大道,是规律;善是大德,是胸怀;善是大智,是理性;善是大行,是趋吉避凶;善是大爱,是慈悲心。双方的观念、方法和对未来的看法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有人做过对比,内容如下: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意是让芸芸众生破迷开悟,明性见性,通过修学佛法,增长智慧,认识人生宇宙的真象,断除人们的各种痛苦烦恼,净化心灵,使人们的精神意识升华到清净快乐美好的境界。所以原始的佛教并非宗教,它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方法是首先明心见性,继而成佛。以性为体,以心为用,证悟后可达到心性一如,心物一元,亦即是佛学中最高的华严境界,“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亦即“真如”,亦即“如来”,亦即“佛果”。这里所说的“一真”即是易中之太极。一真生两仪,即性即相,即心即物,即空即色,即体即用;性为阴,相为阳;心为阴,物为阳;空为阴,色为阳;体为阴,用为阳。性相一如,心物一元,体用合一,空色不二,此即佛学不二法门,亦即周易阴阳合一为太极也。为证悟“一真”,由心性一如之阴阳不二法门而开设“四圣谛”为苦,集,灭,道;集为少阴,苦为太阴;道为少阳,灭为太阳。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依次修证可为声闻阿罗汉果位。八正道为1正见;2 正思维;3 正语;4 正业;5 正命6 正精进;7 正念;8正定;此八正道与八卦相对应:正见者,离卦也,正思维者,乾卦也,正语者,兑卦也,正业者,坤卦也,正命者,巽卦也,正精进者,震卦也,正念者,坎卦也,正定者,艮卦也。八卦又与“唯识学”中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相通,眼为离,耳为坎,鼻为艮,舌为兑,身为巽,意为震,末那识为坤,阿赖耶识为乾。佛学修证中转八识为四智即是八卦逆归四象。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为少阴;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为太阴,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为少阳,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为太阳。一卦分六爻,每一爻与大乘佛学修行中的六度各相对应。以乾卦为例;卦辞:元,享,利,贞,即是佛家涅盘境界中的常,乐,我,净四德。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即是布施波罗密;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即忍辱波罗蜜;九三:君子终曰乾乾,夕惕若历,无咎,即精进波罗蜜;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即持戒波罗密;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即是禅定波罗密;上九:亢龙有悔,即是般若波罗密。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完成全部六度修行,成就佛果,亲证真如,示寂入涅盘是也。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
1 2
TAG: 刘发宝
易学服务报告书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免费预测